雨水把土壤中的可溶氮化合物带到地下水面附近。地下水中氮的来源,除雨水从表层土壤带来外,还有肥料、污水、动植物排泄物、地下水蓄水层中的溶解物质等。主要以
的形式存在,在还原条件下有少量 。地下水的δ15N为0~+25‰,取决于当地的氮源。这种变异可用在水文研究中。
2.海水
大洋深层水中溶解硝酸盐的δ15 N为+6‰~+8‰。脱氮反应是保持大洋水δ15 N 高于大气的主要机理。
海洋颗粒有机物 (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,POM)的δ15 N 值为+3‰~+13‰,而陆地来源颗粒有机物则为-6.6‰~+5.2‰ (平均为+2.5‰),相对贫15 N。据此可以研究近海区域水体的混合。如 1974年4月所测荷兰须德海某河口湾的 POM 的δ15 N (图7-39)表明,内陆80km处δ15 N为 1.5‰±0.2‰,向北海变为8.0±1.8‰,有增加趋势。但由于有机物的季节性生长,无论陆地和海洋POM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。春天和初夏,生物繁盛时,δ15 N 低,而夏秋则δ15 N 高,在北海达+11.5‰。POM中δ15 N 随时间而变化,因此在应用海洋和陆源氮同位素示踪时必须谨慎。
图7-39 荷兰须德海颗粒有机物的氮同位素变异图
图7-40 印度洋北部颗粒有机氮含量与同位素组成随深度的变化
海洋POM由浮游生物在大洋表层营养层中产生,下沉时在无光层中分解。因为POM分解时氮比碳容易丢失,其 C/N 比随深度而增加。颗粒有机氮的δ15 N 随深度的变化见图7-40。POM的含量从表层水向下数十米内增加,这是因为由于浮游生物活动而大量形成之故。然后由于它的分解其含量向深部不断减少。在约 500m以下保持不变,直到洋底。与此相应,大洋表面到约 75m 深度,随氮浓度增加,δ15 N 下降,最低值达到约+2.9‰,其原因是因为浮游生物优先吸取 ,随后δ15N增加,直到约500m时,达到+13‰,这是因为浮游生物分解时,14N优先丢失。随后δ15N保持不变,直到洋底。
缓慢沉入洋底的POM进入沉积物。据此判断洋底沉积物的δ15 N应与悬浮POM的一样,δ15 N应为+8‰~+13‰。但实测值较低,为+6.8‰±4.1‰。北太平洋洋底沉积物的δ15 N低达+2.9‰~+4.4‰。其原因不外乎有其他氮源存在或 POM沉积后δ15 N 发生变化。有一种解释认为大洋水体中还有一种快速沉降颗粒,因沉降快所以未受到氧化分解影响因而富14 N。这种颗粒不易在过滤水样时被采集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