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部同事分别在我们公司的服务器,搭载 M1 Max 的 16 寸 MacBook Pro 和搭载 M1 Ultra 的 Mac Studio 上跑了一段深度学习测试,在我们公司的服务器上,需要 25.4 秒,M1 Max 上需要 22 秒,而 M1 Ulra 只需要 11 秒。刚好是 M1 Max 芯片算力的两倍。
我又找了个熟悉建模的同事,用 C4D 测试了一下,渲染这样一个复杂工程,在搭载 M1 的 Mac mini 上,需要 7 分 46 秒,而在 Mac Studio 上,只需要 3 分 39 秒。
就在昨天,Mac Studio 还救了我们团队一次,iPad Air 4 的测评视频出了问题,需要重新渲染,公司里 i9 10900 CPU 3090 显卡的 PC,半小时才渲染了 48%,用 Mac Studio 救场,用了不到 5 分钟。
负责剪辑的同事在 Mac Studio 上用达芬奇调色,在加入大量节点后依然操作极为流畅。
Mac Studio 的性能有多强,你们应该都很清楚了。
回到机器本身,原本我们所使用的高性能主机,往往是这样的,或者是这样的。这里大家可以假装我有一套价值数十万的 Mac Pro,并心疼 Mac Pro 用户 1 秒。
在 Studio Display 之前,很多 Mac 用户为了 5K 分辨率以及 P3 广色域会购买 LG 的 UltraFine 5K。我自己也有一台,售价将近万元。但 UltraFine 5K 最大的问题,就是非常容易坏,虽然 Studio Display 确实贵了一些,但你就可以获得一块儿有苹果工业设计,有足够多接口,以及支持更多苹果原生功能的屏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