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 Note 2,图/小米
小米最初对 Note 系列投入了顶级的宣发资源,到了第二代也请来了梁朝伟,但紧接着第三代又迅速被小米放弃。小米 MIX 系列也有相同的境遇,第三代在产品上的失败导致整个系列被几近放弃,最后又转为了 MIX Fold 折叠屏系列。
苹果是另一个典型。在产品上苹果无数次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,「苹果定义,厂商复制」也绝不少见,不过也有不少在产品决策上的错误,比如 3D Touch、Touch Bar、蝴蝶键盘以及 AirPower。
但在 Face ID 上,从 iPhone X 时期就有不少批评认为苹果的路线错了,随后两年 Face ID 的认可度发生了逆转,但紧接着又撞上了新冠疫情后的口罩出行,即便如此苹果依然坚持 Face ID。
麒麟芯片早期也是差评如潮,华为硬是坚持在旗舰机上搭载了几代,逐渐积累芯片设计的经验和能力,最终才有华为手机和海思麒麟的成功。
(, 下载次数: 1)
上传
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
海思,图/华为
从小米身上很难看到这种定力。Note 系列失败再起 MIX 系列,MIX 系列失败再推数字系列,澎湃 S1 失败就沉寂了四年。在米粉或者手机核心用户群,长期流传着小米手机「买双不买单」的定律,细究就能发现所谓「定律」并不绝对,但小米不稳定的产品表现却是实际存在,原因既有来自供应链的「不稳定」,更是小米自身的「不稳定」。
一句老话大概是说——如果今天在这里挖坑,明天换个地方挖坑,那么永远也打不出来一口水井的。
“特别声明:以上作品内容(包括在内的视频、图片或音频)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“大风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videos,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.”
[责任编辑:辛明悦 PT106]